首页 > 翡翠头条 > 讲历史 | 明朝初期开始,翡翠行业发展逐渐兴旺
2020
11-01

讲历史 | 明朝初期开始,翡翠行业发展逐渐兴旺

闹市中,每个人一看到这样的金镶翡翠,都会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

微信号: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黄金是饰物的永恒主题,从古到今,从内到外,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,女人的饰品都少不了黄金这种东西。只是黄金的硬度有限所以在首饰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18K金,含有75%黄金的首饰广泛适用于镶嵌首饰中,保留了黄金含量的同时还能使得牢固度大大提升,尤其是

明朝到清朝初期,翡翠在云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我们说一种玉石的发展,必须从行业的角度,而从明朝开始,翡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完整的行业。这又得从历史开始说起:

公元1381年,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进攻云南,于第二年灭了元朝在云南最后的残余势力;

公元1383年,朱元璋命平定云南有功的平候沐英为镇守云南的总督。为了使云南这块长期动荡的“夷地”长治久安,朱元璋实行了一个云南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、影响也最为深远的“移民实滇”计划;

公元1385年,朱元璋颁召,命数十万将士留滇“屯田永住”,并把他们的家人从江南(南京等地)、江西等数省迁移入滇,有的整个宗族都移民入滇。入滇实行“兵书”制,大都在坝子选址,“定租赋、筑城隍、兴学校、立卫保”,如此持续了20多年。

据学者研究,明初云南有原住各民族人口约200万,而汉族移民实际到滇人数加原驻军将士人口共约120万。由于平定云南时,沐英的军队最后是在大理灭元,以后又往西进平乱,一直到缅北孟养等地,所以,除滇中的昆明、滇南的建水外,滇西的大理、保山、腾冲沿线,凡是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的城镇,移民汉族人数迅速超过原住民人口,同时还新建了很多屯镇。

人口结构的改变必然带来生产力、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巨变。先进的农耕、手工业、商业、儒家文化,当然也包括数千年爱玉、用玉、崇玉的习俗与玉文化,连同工匠艺人制造者,统统一并来到了这块红土地上,构成了强大的文化与人才背景。

明初时期,云南地域广阔,于是把今天的云南、缅甸北部、老挝等领土划分为六个行政辖区,设六个“军民宣慰使司”管理,缅北玉石产区属“孟养军民宣慰使司”管辖。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翡翠的发展创造了另一个良好的条件。

汉人到缅北玉石产区和红蓝宝石产区开掘“宝井”,并把从产区到腾越的马帮路叫“宝井路”。翡翠被运到腾冲、保山、大理、昆明,形成了加工业,形成了市场,最终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行业。


公元1531年,缅甸南部最强盛的东吁(中国史书称洞吾,后又称阿瓦)王朝(1531—1752)兴起,虽然初期曾于1425年和1430年两次遣使向明朝进贡称臣,但中期自持强大,不仅占去有宝井的孟养、孟密等地,而且还于1582年和1583年进攻今瑞丽、陇川、盈江等地。后被沐英击退,宝井被明复得。

公元1593年,明朝派太监杨荣到云南“督理矿税”,每年都要求永昌官府(今保山)献“珠玉珍玩”,交白银八千两;官府转征于民,民“鬻男贩女,不充所值”,曾逼得“六慰变乱”,宝井又被东吁所占。

公元1600年,朝庭干脆直接在腾越设专门机构专门人员“征觅碧玉”,即史书所载“腾越碧玉”、“永昌碧玉”、“云南碧玉”。

无论产地的归属如何变更,翡翠这种美丽的石头已与数千年的中国玉文化结缘,它所产生的强大的生命力,顽强地推动着它向东方前进。

上述我们可以解读出如下事实:

1、370多年前的明朝,把翡翠的毛料(明货)称为“翠生石”,翡翠的成品称为“碧玉”。

2、明朝,翡翠已在腾冲、大理上市,在内地或官府或民间,已见过并懂得翡翠。可见翡翠早已流入内地,不再是宋时的罕见宝物了。

3、朝庭早已在腾冲设置专门机构(倪院),有专人(承差)负责征寻(觅)高档好货。


关于檀萃的全面概述

檀萃(1724—1801),清乾隆进士

1778年任云南禄劝县知县,好旅游,足迹遍滇中,所到之处,随手笔录。后受聘于昆明育才书院和万春书院作主讲。

所著《滇海虞衡志》,是一本专门记录云南物产、民族、民俗的风物奇书,书中对翡翠在清中期及其之前的情况,有较为详细的记载。其中有三段十分精彩:

“玉出于南金沙江,江昔为腾越(注:腾冲)所属,距州(注:腾冲)二千余里,中多玉,夷人采之,搬出江岸各成堆,粗矿外护,大小如鹅卵石状,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,估客随意贸之,运至大理及滇省(注:昆明),皆有作玉坊,解之见翡翠,平地暴富矣。其次,利虽差而亦赢。最下,则中外尽石,本折矣。毡包席裹,远运而来,有贵而置之密室,或贱而弃之篱落,且用以拒门。然珍者解开,转成白石,贱者解开,反出翡翠,虽老于作玉者不能预定,此卞和所以泣也。其琢成器皿,无所不备,而如意为大,且以充贡。”

“往时少公史顺宁,徒于滇行医,且作玉。近者孙汉辅、骆思侨二老,亦爱作玉,每至其寓,玉物盈几案间,亦足以悦目也,钦其宝,惜末祥询其名,见鄙人之疏且陋耳。王少公,姑苏王恪公之后,今已归。汉辅,补山相国弟。思侨之子廷柱,则从予游者也。”

“玉器物名最多。玉自南金沙江来,大理玉匠治之,省城玉匠治之,大则如意,或长一尺、二尺。次则圭、璧、璋、琮,其他仙佛古形像无不具,一切盘、碗、杯、彝(注:酒器和祭祀器)、文玩尤佳。玉扳指、玉手圈(注:手镯),官史无不带之。女钏(注:臂环)同男,或一手双钏以为荣。而玉烟袋、嘴则遍街,虽微贱吃烟,亦口衔玉嘴。至于耳坠,帽花之细,又不足论者。其滥于用器如此。”

文中说翡翠产地在“南金沙江”即今德宏州芒市的龙川江至缅甸孟养一段,和距离腾冲“二千余里”,应系檀萃听他人误传而录。笔者查《永昌府文征》曾置疑檀萃未亲自去过保山、腾冲、德宏一带,得以佐证。但他所看到的昆明和大理的情况则较为真实。此书成书于1799年,即距今两百多年前的清中期嘉庆三年。

第一段专讲翡翠毛料(赌货)的交易情况,虽末出现“赌石”一词,但其赌石的情况,与今日几乎完全一样:有“外护”即皮壳的“粗矿”即毛料,用毡席包裹,远道而来,不知内部如何,解开后,最好的“平地暴富”即一刀富,其次的虽然赚得少些,但还是“亦赢”,最差的血本无归“本折矣”,即一刀穷。而且毛料的变化无穷,“估客”即赌客只好“随意贸之”,以为是“珍”者,解开却是差的“白石”,以为是差的“贱者”,解开反而出好的“翡翠”,再老道的“作玉者”即毛料商或赌石大王也不可事先预测。最终,高档“贵”料锁到密室里,而废“贱”料丢弃在“篱落”,或拿去阻门之用,与今日业内做法,并无二致。

冬季怎么保养翡翠

冬季一到,很多人佩戴在身上的翡翠就被厚衣服掩藏了起来。但纵是如此,很多翡翠还是被佩戴者无意中损坏了。翡翠一但损坏,价格会大大降低,更重要的是,翡翠损坏以后会影响佩戴者的心情。那么,冬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养翡翠呢? 很多人之所以在冬季

综上所述可见,云南的翡翠在清中期已具备如下特点:

(1)供需两旺。赌石的成熟,产品的丰富,销售渠道向苏杭等内地的拓展,都映证了市场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。

(2)审美渐变。翡翠的好货,云南地方官员“无不带之”,高档货则作为贡品进京。说明翡翠的绿及千变万化的美,正在被上流社会所接受,逐渐改变着数千年白玉文化所形成的审美观。这是一个从民间到官方,从地方到中央的潜移默化却又无可阻挡的进程。

(3)文化相融。清中、前朝,云南地区已不再称翠生石和碧玉而直接称玉和翡翠,这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的变化,说明云南翡翠行业已与中原玉器行业接轨,云南翡翠文化已经与中原传统玉文化相融。同时,“粗矿”这一概念的出现,已经让人隐约嗅到了近代科学的气息,说明云南翡翠行业的发展,已经到了相当水平的成熟程度。

这一时期,腾冲的玉器已有可观的发展,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中,起着“极边第一城”的源头作用。而昆明作为省府,则起着加工和交易中心的龙头作用。

总而言之,我们可以断言,到清前期,云南的翡翠加工与交易已经十分兴旺。


除上述史料外,同世及后世对这一时期的记叙与研究的史料还很丰富,如:

明李元阳《云南通志·仓货志》

清鄂尔泰《云南通志》

清冯苏《滇考》

清许仲元《三异笔谈·宝石翡翠纹石》

清屠述廉《云南腾越州志》

清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
清刘墉、和坤《明史·云南土司传》

清唐荣祚《玉说·翡翠》

民国尹明德《云南北界勘察记》

民国夏光甫《中印交通史》

民国罗养儒《纪我所知集》

民国尹子章、尹子鉴《云萃合编》等。

外国学者也有述及,如:

英G·E·哈威《缅甸史》

英李·约瑟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

英伯琅《缅甸玉石贸易》

英布赛尔《东南亚的中国人》等。

在这些史料中,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,对翡翠的名称叫法各有不同:

光珠、琉璃、珠玑、瑟瑟、碧玕、碧玉、璞、宝货、翡翠等。

对翡翠的产地也较为含混:

南夷之地、蛮地、大金沙江、南金沙江、乘象国、掸国、野人国、蛮邪瘴疠之乡、孟拱、孟密、孟养、孟休、南缴、永昌等。

本文源自头条号:翠趣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翡翠里的“墨翠”

墨翠从几百元到几万元,甚至百万,千万都有,决定价格的因素还是看墨翠玉件的本身品质。 理论篇:墨翠是翡翠中的一种,除了颜色其他特性均与其他翡翠几乎完全一致。最大的特点是,外观上看起来是黑色的,但在透射光下显示出诱人的绿色。墨翠从表面看来是黑色

作者:翡翠掌柜
翡翠掌柜